「遺產繼承」必知的繼承權受侵害與民事請求權
25 Mar, 2025
問題摘要:
在遺產繼承問題中,繼承權的確認是第一步,這決定誰有資格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只有被確認為合法繼承人的人,才享有繼承權,並有權對遺產提出主張。如果在生前能夠妥善安排遺產,訂立遺囑或利用信託等工具進行財產規劃,可以有效避免繼承人之間因繼承權問題而引發的爭議。當繼承權被侵害時,繼承人可以依照民法第1146條提出繼承回復請求,要求恢復其應有的權利。這一請求權涵蓋繼承資格被否定以及遺產標的物被非法占有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請求權必須在知悉侵害後的兩年內行使,否則將喪失法律保護。除繼承回復請求權外,繼承人還可以依據民法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如果繼承人中的某人或其他人非法占有或處分遺產,這一行為可能構成侵權,導致其他繼承人的權利受到損害。在此情況下,受害的繼承人可以透過民事訴訟要求賠償損失,並要求非法占有者返還不當取得的財產。同時,非法處分遺產的行為可能涉及刑事責任,如偽造文書、詐欺取財或侵占罪。在實務中,這些刑事行為往往伴隨著民事責任,應該同時考慮。
律師回答:
遺產規劃的必要性在於有效防止遺產遭人占有或侵占的可能性。這一過程應該在被繼承人生前就早早開始,而不是等到繼承問題發生後才進行。通過遺囑、信託等工具,繼承人可以明確地界定財產的分配方式,從而避免家族內部因遺產分配而產生的矛盾,也確保資產的有效傳承。
在進行遺產規劃時,繼承權的確認、遺產的提前安排,以及法律手段的合理運用,都是保障遺產繼承過程中各方權益的關鍵。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減少家庭內部的紛爭,還能維護家庭的和睦,最終確保被繼承人多年辛苦積累的財富得以合理傳承,避免因爭議或不當處理而導致遺產遭人占有或侵占的風險。對於家族企業,這一點尤為重要。提前進行遺產規劃不僅能確保企業資產不會因繼承糾紛而分裂或消耗,還能保障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發展,使家族的財富和事業得以延續。
遺產在未正式分割前屬於全體繼承人的公同共有財產,任何繼承人不得擅自處分,否則可能面臨民事與刑事責任。若發現遺產遭到盜領或非法侵占,繼承人可依法主張繼承回復請求權,並透過法律途徑要求返還不當得利或賠償損失。同時,為確保遺產的公平分配,繼承人應保持透明度,共同協商處理方式,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以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透過合法的遺產規劃與合理的分配機制,不僅能保障繼承人的權利,也能維護家庭和諧,避免因遺產糾紛導致親屬間的不和與訴訟爭端。
繼承權的確認
在涉及遺產繼承的法律問題時,首先需要確認繼承權的有無。只有合法的繼承人才能主張繼承權,並在此基礎上處理遺產相關的法律事務。繼承權被侵害主要涉及兩種情況:繼承資格被否定和遺產標的物被概括占有。為保障繼承人的權益,法律提供繼承回復請求權,這是一種針對繼承權被侵害時的救濟措施。
首先應先確認「繼承權的有無」,若是沒有繼承權,就不是合法繼承人,也有不會有繼承權受到侵害的情況。所謂「繼承權被侵害」是指「繼承資格被否定」及「遺產標的物被概括占有」兩種意義,而藉由法律所賦予的「繼承回復請求權」以一次的請求,使繼承權或遺產概括的回復。
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遺產在未經正式分割之前,依法屬於全體繼承人的公同共有財產,因此任何單獨或部分繼承人均無權擅自處分該遺產。當被繼承人死亡後,即使生前曾授權某位繼承人管理或處理財產,該委託或代理權也會因被繼承人死亡而自動消滅,因此繼承人不得以此為由主張繼續管理或動用遺產。若有繼承人擅自盜領、變賣或其他方式侵占遺產,不僅會面臨民事責任,例如不當得利返還請求,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例如侵占罪、背信罪等。這類行為不僅侵犯其他繼承人的合法權益,也可能導致繼承人間的法律訴訟與家庭糾紛。
對於合法擁有繼承權的繼承人而言,如果發現應繼承的遺產遭到其他繼承人或第三方侵占、竊取或不當使用時,可以依據民法第1146條主張「繼承回復請求權」,以回復自身對於遺產的應有權益。然而,依據該條文的規定,繼承人須在知悉自身繼承權受侵害之日起「2年內」提出請求,否則將因時效屆滿而喪失主張權利的機會。此外,若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長期未行使繼承權,且遺產已經被他人占有超過民法規定的時效期間,則可能影響繼承人對遺產的主張權利,因此應及時關注並適時行使法律救濟。
在民事責任方面,擅自處分遺產的繼承人可能須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規定,若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權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於遺產在繼承開始後屬於公同共有財產,任何未經全體繼承人同意的單方面處分行為,都可能構成侵權行為,使其他繼承人受到財產損害,應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此外,擅自動用或處分遺產的繼承人也可能涉及「不當得利返還」的責任。民法第179條規定,若一方無法律上原因而獲得財產利益,且使他方受到財產損害,則應將不當取得之利益返還原所有人。因此,若有繼承人未經合法程序擅自領取遺產存款或變賣遺產所得款項,其他繼承人可依法請求返還該不當得利,確保遺產分配的公平性。
除民事責任外,盜領或擅自處分遺產的行為,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例如觸犯刑法第335條的「侵占罪」。該條文規定,對於因業務、寄託、租賃或其他原因持有他人財物,而未經允許擅自占為己有者,將面臨法律制裁。若繼承人未經允許擅自領取被繼承人帳戶內的存款,或將遺產變賣並據為己有,可能構成侵占罪。此外,若該行為涉及偽造文件、偽造簽名等行為,還可能涉及「偽造文書罪」,使得行為人的刑責更加嚴重。因此,繼承人在處理遺產時,應嚴格遵守法律規定,避免因不當行為而觸犯刑法,甚至遭受法律追訴。
-家事-繼承-侵害繼承權-繼承回復請求權
(相關法條=民法第1146條=民法第184條=民法第179條)
瀏覽次數: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