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規定註釋-遺產管理人之選定及報明
民法第1177條規定:
繼承開始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者,由親屬會議於一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並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之事由,向法院報明。
說明:
民法第1177條規定了在繼承開始時,如果繼承人的有無不明,需要如何處理遺產的管理。當繼承開始時,如果繼承人的身份不明確,親屬會議應在一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並向法院報告繼承開始和選定遺產管理人的相關事宜。
「繼承人之有無不明」,係指因繼承人死亡、下落不明、或其他原因,致其繼承權狀態不明之情形。這一條文的設立目的是為了保護被繼承人的財產在繼承過程中不因繼承人身份的不確定而無人管理,同時也保障債權人的權益。以下是對此條文的進一步解釋:
遺產管理人的選定
如果在繼承開始時繼承人的身份有無不明,則由親屬會議在一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親屬會議通常由被繼承人的近親屬組成,他們負責選出一名適合的人來管理遺產。
報明義務:
親屬會議選定遺產管理人後,必須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的事由向法院報明。這一步驟是為了確保整個過程的透明度和合法性,讓法院了解遺產管理的具體安排。
操作時限:
於無人承認繼承之場合,清償債務及交付遺贈,為遺產管理人之職務(第1179條第1項第4款),惟民法關於遺產清算之程序,僅規定清償債務應先於遺贈之交付(同條第2項),以及遺產管理人非於第1179條第1項第3款所定期間屆滿後,不得對被繼承人之任何債權人或受遺贈人,償還債務或交付遺贈(第1181條)。又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或受遺贈人不於第1179條第1項第3款所定期間內為報明或聲明者,僅得就剩餘財產行使其權利(第1182條)。
遺產管理人之設,旨在管理保存及清算遺產,以免遺產散失,是以遺產管理人具有相當之公益色彩;另選任遺產管理人,除慮及管理遺產之公平性外,尚須考慮其適切性,亦即可對其遺產、遺債之情形瞭解較深,或具法律、會計等專業能力,復與遺債債權人無利害共同關係而得忠誠處理者,優先選任為宜。(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96年度家抗字第20號)
所有這些活動,包括選定遺產管理人和向法院報明,都應在繼承開始後的一個月內完成。這個時限的設定旨在確保遺產管理在繼承開始後能迅速進行,防止遺產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遭受損失或濫用。
繼承人有無不明的定義
繼承人有無不明指的是根據戶籍資料,無法確定是否有合法繼承人的情況。這包括了被繼承人的直系血親、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及祖父母等,如果這些人都沒有出現或其狀態不明,則認為繼承人有無不明。
此規定確保在繼承人不明的情況下,遺產能被妥善管理,避免因管理不當而對被繼承人的債權人或其他利益相關者造成損失。透過親屬會議的介入和法院的監督,遺產管理得以在法律框架內有效進行。
繼承開始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者,親屬會議應迅速選定遺產管理人,現行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所定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之事由,向法院報明之行為,亦應有期間之限制,爰將其移置於此,一併規定其選定及報明,均應於一個月內為之,以維護公益及被繼承人債權人之利益。
所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係指被繼承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及祖父母無一人出現,究竟有無繼承人尚在不明狀態之情形而言。因之繼承人有無不明,應從廣義解釋,亦即依戶籍資料之記載無可知之繼承人即屬之。非必在客觀上已確定絕無繼承人,始足當之(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2101號判決可資參照)
即令有大陸地區的繼承人,惟如未能在規定的三年期限內表達繼承意願,則法律將視為其拋棄繼承權,亦屬於無繼承人。即大陸地區人民繼承台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6條第1項)。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6條第1項的規定,大陸地區人民若要繼承台灣地區人民之遺產,必須在繼承開始後的三年內,向被繼承人住所地的法院提出書面表示繼承的意願。
這條規定反映了民法對遺產管理的嚴謹態度,特別是在繼承人身份不明確時,透過法定程序確保遺產的安全和繼承的公正性。
瀏覽次數: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