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規定註釋-搜索繼承人之公示催告與選任遺產管理人
民法第1178條規定:
親屬會議依前條規定為報明後,法院應依公示催告程序,定六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
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前條所定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並由法院依前項規定為公示催告。
說明:
民法第1178條涉及當繼承人不明或未能及時選定遺產管理人時,法院如何進行公示催告來搜索可能的繼承人及選任遺產管理人的程序。親屬會議報明後,法院應根據公示催告程序,定下六個月以上的期限,公告繼承人,要求其在期限內承認繼承。若無親屬會議或會議未在指定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則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有權向法院聲請選任遺產管理人,並由法院透過公示催告程序進行相應的程序。
本條規定了兩種情形,其一為親屬會議已依法報明,但未選定遺產管理人;其二為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法定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在上述情形下,法院應依公示催告程序,公告繼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並由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這一條規定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在繼承過程中能夠妥善管理遺產,並尋找合法的繼承人。以下是對此條文的詳細解釋:
公示催告的目的與程序
當親屬會議已依前條規定報明遺產管理人選定後,法院需進行公示催告,設定一個不少於六個月的期限,公告繼承人於期限內承認繼承。這個程序旨在通知可能的繼承人有關遺產的狀況,並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來表明繼承意願。
公示催告期限的縮短:
在現代交通與通訊技術較發達的背景下,原定的一年公示催告期限被認為過長,因此修正為六個月,以加快繼承過程,減少遺產管理的不確定性。
繼承人不明時,必須通過公示催告來找尋可能的繼承人或確認繼承權。如果在公示催告期間內沒有合法繼承人出現,並且經過適當的法律程序確認後,遺產會清償債務並交付遺贈物,如有剩餘則歸屬國庫。遺產已經歸屬國庫之後才提出債權要求時,根據法律規定,這些遺產已經不再屬於原遺產範圍,因此其債權人的地位並不能對這部分財產提出權利要求。
按繼承開始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者,由親屬會議於1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並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之事由,向法院報明;親屬會議依前條規定為報明後,法院應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前條所定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並由法院依前項規定為公示催告,民法第1177條、第1178條分別定有明文。又遺產管理人應聲請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限定1年以上之期間,公告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及受遺贈人,命其於該期間內報明債權及為願受遺贈與否之聲明,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及受遺贈人為管理人所已知者,應分別通知之;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或受遺贈人,不於前述所定期間內為報明或聲明者,僅得就賸餘遺產,行使其權利;民法第1178條所定之期限屆滿,無繼承人承認繼承時,其遺產於清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後,如有賸餘,歸屬國庫,亦為同法第1179條、第1182條、1185條所明定。則債務人死亡後,繼承人有無不明,經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於公示催告期間無人承認繼承,遺產管理人於清償債權交付遺贈物後,倘遺產尚有賸餘,即歸國庫所有,而遺產收歸國庫後,已非屬被繼承人或繼承人所有,縱事後有人主張其為繼承人或被繼承人之債權人,亦不得對該已屬國庫所有之財產主張有繼承權或債權存在。林秀卿於95年11月25日死亡,其第一至第四順位法定繼承人均聲請拋棄繼承或死亡,林秀卿之債權人即訴外人聯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利害關係人身分,向新北地院聲請選任林秀卿之遺產管理人,經該院以98年度財管字第68號裁定選任被上訴人為林秀卿之遺產管理人。嗣被上訴人向新北地院聲請裁定對林秀卿之債權人及受遺贈人為公示催告,經該院以99年度司家催字第43號裁定林秀卿之債權人及受遺贈人應自該公示催告最後登載新聞紙之日起1年6個月內,報明債權及願受遺贈與否之聲明,…而上訴人未於前開公示催告期間及賸餘遺產收歸國庫前報明本件債權,亦為兩造所不爭執。則被上訴人為林秀卿之遺產管理人,其依公示催告期間債權人或受遺贈人報明之債權,清償林秀卿債務,完成清理林秀卿遺產之職務後,將林秀卿賸餘遺產收歸國庫,於法並無不合。上訴人於林秀卿之賸餘遺產收歸國庫後,始主張其為林秀卿之債權人,依前開說明,林秀卿之賸餘遺產既已歸屬國庫,即非林秀卿之遺產,上訴人自不得以對林秀卿之債權對該財產行使權利,是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於林秀卿之遺產範圍內給付37萬879元本息、11萬4,525元本息,自屬無據(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易字第165號民事判決)。
遺產管理人的選任
如果沒有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能在規定的一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可以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這一規定確保了在沒有明確繼承人的情況下,遺產能被適當管理,防止遺產因管理不當而受到損失。
當繼承人有無不明時,應由親屬會議在一定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並向法院報告。若親屬會議無法召開或召開有困難,或者未能在規定的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可以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接著,法院應依公示催告的程序,設定一定的期限公告繼承人來承認繼承。
民法第1132條第2項提供了進一步的機制,允許在親屬會議無法召開或有召開困難時,由有召集權的人直接聲請法院處理。這一條款考慮到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頻繁的現實,親屬會議可能難以實現,因此提供了一個法律途徑以處理此類情況,確保遺產管理可以有效進行,不會因召集困難而延宕。
這一規定使得在無法透過正常親屬會議決定遺產管理人的情況下,有關方仍可以進行適當的法律行動,以保護遺產的合法管理和適當分配。此條文的設立顯然是為了解決因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實際問題,確保繼承程序的順利進行,並避免由於程序問題導致的遺產管理上的法律空白。
按繼承開始時,繼承人之有無不明者,由親屬會議於1個月內選定遺產管理人,並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之事由,向法院報明;親屬會議依前條規定為報明後,法院應依公示催告程序,定6個月以上之期限,公告繼承人,命其於期限內承認繼承;又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於前條所定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者,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並由法院依前項規定為公示催告,民法第1177條、第1178條分別定有明文。再參考民法第1132條第2項規定:「親屬會議不能召開或召開有困難時,依法應經親屬會議處理之事項,由有召集權人聲請法院處理之。親屬會議經召開而不為或不能決議時,亦同」,顯係賦予有召集權人於親屬會議成員不能出席或難於出席時,得逕行聲請法院處理之權,此觀之該條之立法理由中說明:「現代工商社會,人民遷徙頻繁,親屬會議召開不易,如不能召開或召開有困難,及親屬會議雖經召開而不為決議,或因有第1136條之情形,而不能依法決議時,均應有補救之道,爰增設本條第二項之規定」者可知,是有召集權人逕行聲請法院指定遺產管理人,自非法所不許(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非抗字第24號民事裁定)。
公示催告的具體要求
公示催告應包括被繼承人的基本資訊,如姓名、性別、年齡等,這些資訊有助於辨識被繼承人,使潛在的繼承人能更容易地確認情況。然而,這些資訊不是公示催告有效性的絕對必要條件,即使部分資訊缺失,只要沒有引起混淆,公示催告仍然有效。
遺產管理人在法定的公示催告期限內沒有接收到合法繼承人或債權人的通知,因此依法將剩餘遺產交付國庫。這條規定的設立兼顧了遺產的妥善管理與繼承人權益的保護,透過法定程序確保遺產在無明確繼承人的情況下不會因管理不善而受損,同時也加快了整個繼承處理的流程,減少了可能的法律糾紛。
瀏覽次數:3207